东北网1月6日讯 走进拜泉县长春镇民生村,稍有留意就会发现,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,已经被各种树木编织成为了网格状;村文化活动广场上,老人和孩子们活动的身影,正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生活。很难想象,这是一个因为外出打工而差不多走空了的村落,如今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,正在给这里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。
在全市人居环境整治中,不只民生村在发生变革,越来越多的村庄,正通过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工作机制,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、以整村推进为重点,着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、厕所革命、能源革命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,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。
两年来,全市按照中央和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,建立了整合资金、集体投入、企业投资、群众自筹、社会捐助的多元投入机制。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,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善。
大幅度的资金投入不仅仅建立起了有效治理机制,最关键的是破解了人居环境整治的瓶颈问题。全市5个县(市)区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模式,11个县区采取了一体化运行方式。灵活多样的模式,让全市511个村的保洁员工资纳入到了县区财政预算,而且通过推行“门前五包”制度,规范和约束村民自我管理,形成了一种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。
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能一蹴而就,它是贯穿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的长期任务。为抓紧抓好这项长期任务,全市聚焦整治重点,统筹推进“五个革命”,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:
——稳步推进“厕所革命”。针对北方寒冷的气候特点,全市组织人员多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、科学论证,探索出了并网式、管网式和分散集中模式,与污水治理有机结合推进农村改厕的有效办法,坚持尊重民意、先行试点、突出中心村屯,新建室内厕所16043户。
——积极推进“污水革命”。全市总投资2亿元,建管网延伸和小型污水处理厂。建成乡村级污水处理设施15座,管网175公里,日处理能力15040吨。
——全面推进“垃圾革命”。全面建立了“村收、乡运、县处理”体系,共聘保洁员1.3万名,村级垃圾投放点1.7万个;乡级闪蒸矿化站92个、中转站224个;县级建立垃圾卫生填埋场12个。全市共出动94.2万人次,车辆22.2万台次,清理垃圾111万吨。
——切实推进“菜园革命”。重点建设菜园典型示范村145个,甘南笨蛋哥鸡蛋、讷河“燎原村”蔬菜等30个品牌销售到10多个省市;发展鸡鸭鹅及特色养殖925.5万只,庭院加工1737户,观光采摘419户,农民增收2.7亿元。
——着力推进“能源革命”。新建秸秆固化站92个,累计达97个,共有秸秆发电厂4个。全市秸秆利用量达到1192万吨,综合利用率74.4%,占全年计划目标的93%。
随着“五个革命”的统筹推进落实,全市人居环境整治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与往年相比,全市已达到了“五个基本”的目标,即村里村外、院里院外、屋里屋外基本干净,河库(塘)水面基本没有漂浮垃圾和岸边没有乱倒垃圾,通村公路、国(省)道、铁路、高速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基本没有垃圾,田间地头可视范围内基本没有乱倒垃圾的现象,基本实行“农户清扫、村屯集中、乡镇运输、县乡处理”的机制。
面对着人居环境整治的死角,齐齐哈尔市针对空心村的实际情况,结合村屯规划,先行试点,推进搬迁撤并。全市计划近两年撤并自然屯349个,目前已投入2.44亿元,搬迁撤并了34个,腾退土地5354亩。同时,撤村并屯后齐齐哈尔市注重把文化元素植入到农房建设当中,并突出个性化塑造,结合民族村的地理区位、历史背景、民风民俗、地域风情等实际情况,充分挖掘农村特色人文元素。讷河市在9个乡镇建设幸福大院,安排677户贫困户,建设不同风格的居住区,打造乡村振兴的先行区、产业发展的先导区、改革的实验区。
如今,在广阔的鹤城大地上,美丽宜居的乡村越来越多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3000户农民使用上了室内水冲厕所;克东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,垃圾实现了分类处理,并形成了长效保洁机制;泰来县通过引进宁波水艺集团在大兴镇建立了2个村污水处理厂,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……一幅幅美丽的画卷,正在鹤城大地上铺展开来,奏响了人居环境整治最强音。